【探秘】鲜为人知的临汾古刹——汾阴洞

搜狐焦点临汾站 2019-09-18 08:50:13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汾阴洞古庙是现襄汾县的一座知名古庙,位于县城西南25公里的北赵村。

汾阴洞古庙是现襄汾县的一座知名古庙,位于县城西南25公里的北赵村。远望汾阴洞静静地坐落在村北的一个小山凹。庙前有村里新建的“水泥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巧别致的古建筑“四明楼”匾额格外醒目。原来这是汾阴洞的排名前列道门。穿越四明楼,过拱桥,又是一个拱形门洞,门上方有木质“汾阴洞”匾额。穿过门洞,看到残缺的古墙中央有一个拱门,拱门的上方有一方石碣“汾阴洞”。仔细观看石碣上的“汾阴洞”三字,三字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石碣是康熙三十八年(公元 1699年)由“邑痒口贡学生赵振晋题”并嵌入墙体,距今320年了。原来这块石碣原来选用的材质是一块残碑,上面有许多模糊不清的字,“汾阴洞”三字的边缘可清晰看到字的痕迹。踏上台阶,进入主景区……。

古太平县志记载汾阴洞庙建于明代甲戊年间,上、中、下三层以洞为主,各佛殿均为窑洞前出插廊瓦房土木结构。传说中的吴道子真迹“龟蛇碑”在这汾阴洞古庙中整座庙宇由正殿院、药王殿、水陆殿、东南院、亭台楼、月弓桥组成。正殿院燃灯佛殿佛三尊、地藏王三尊、送子观音三尊、玄天祖师一尊。西房五间内供千手观音。东房五间供保护文物古迹者住宿。

穿过四明楼。过拱桥,进第二道路门右拐,拾阶而上,未进门就能看到一方照壁,照壁前竖立着一通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石碑。仔细揣摸,原来是一通教育碑。石碑记载:修士郝昌卿先生“三期间普渡,九二归西”。也就是说修士郝昌卿92岁仙逝,他生于1817年。“特授襄垣训导乙酉(清乙酉年约为公元1885)举人,叩首,愚弟高笃傭撰”先生的生平与碑文“特授”举人高笃傭来写。这时的“特授”以笔者的理解有二层意思,一个是郝老先生的嘱咐,另一层意思是众乡亲与先生所教众弟子意愿。书写碑文的是“赏戴蓝翎五品顶戴候选,汾县加一级后学范光彦”。郝昌卿人30余名学生及先生的孙儿名字镌刻在石碑上。      

“汾阴洞”古建筑殿宇始建于何时,何人经营,尚未发现确切记载。在正殿的东墙上面嵌着两 块长方形石刻。刻有信士赵正、赵秀及其儿辈赵瑛、赵耀等,孙辈赵建宋、赵振宋、赵继宋等,曾孙辈赵理、赵璐等,元孙赵曙、赵显等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捐献地亩的石刻记载,据此可见,汾阴洞古建筑是附近赵姓村庄群众所捐献建筑。

据了解,正殿金桩石像旁的《玄天上帝碑记》。此碑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碑文记载:“晋都之北,八里许乃汾阴山也。其山之阳则汾阴洞也,内有古柏千霄郁郁葱葱之气真秀色可餐也,且其曲径幽室人迹罕到实地佳景也,古有玄天上帝圣像一尊创自明季甲戍之岁,乃信士赵君敬等募化十方铸成像……,大清康熙三十三年六月吉日立:首事人、住持僧普兴。”由碑文可知,汾阴洞正殿所祀为玄天上帝,建于明代万历年甲戍之岁(公元前1574)。  

院内有照碑楼一座,前塑大肚佛,后塑韦佗佛。药王殿窑洞三孔前插廊,内塑华佗大郎塑像四尊。水陆殿前系陕西客商创建,现在有众香客集资重建北房五间,坐北向南琉璃瓦结构,是庙的至高点,宏伟壮观,内塑王母娘娘主像三尊及十八罗汉。东南院北窑三孔前插廊,内塑财神三尊。东窑一孔内塑吕祖三尊, 南窑一孔内塑火神三尊…… 

来源:临汾平阳文化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