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宁紫砂 浴火重生

搜狐焦点临汾站 2019-10-14 09:08:57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乡宁紫砂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紫砂小镇已落成。

① 2019乡宁(太原)紫砂陶小镇发展论坛暨招商引智推介会现场,乡宁县政府与外地企业成功签约。

② 推介会现场,工作人员向观展群众介绍产品。

③ 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吴志文在推介会现场展示紫砂壶制作工艺。 (本组照片由乡宁县新闻网络中心提供)

图为景韵鸿鹄紫陶工艺有限公司手工艺人正在制作紫砂产品。 本报记者 荀丹薇 摄

乡宁紫砂壶展品 记者 李卫红 摄

梧桐茂兮,凤凰来栖。

8月29日,“乡宁情,紫陶韵——2019乡宁(太原)紫砂陶小镇发展论坛暨招商引智推介会”在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召开,现场签约项目9个,总投资达102.2亿元。属于乡宁的“紫砂时代”,来了!

改变 创造着荣光

上天是眷顾这片土地的,202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煤田约1600平方公里,蕴藏153亿吨煤,是全国三大优质主焦煤基地之一。依托焦煤优势,乡宁百姓过上了温饱有余、富足康乐的生活,乡宁县也成为我省首批脱贫摘帽县之一,经济社会发展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乡宁因煤而兴。

然而,相伴而生的是,产业结构单一,煤炭资源储量快速递减,环境问题突出,这些成为制约乡宁大踏步发展的桎梏。

为改变“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乡宁县委、县政府立足紫砂资源,推进转型发展,作出了振兴紫砂产业的战略决策,高起点规划、全方位推动、大手笔打造,启动建设乡宁紫砂陶小镇,致力打造“中国北方紫砂之都”,开创乡宁紫砂新纪元,开辟乡宁转型新路径,擦亮乡宁发展新名片。

2017年开始,乡宁县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紫砂资源勘探检测,历时两年多,探明储量近20亿吨,检测27个品种。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将紫砂陶小镇列入县重点工程。2018年11月成立了乡宁县紫砂产业办公室。

紫砂陶小镇项目总投资50亿元,占地2000亩,项目建成后要打造集紫砂陶文化传承体验、创意工坊、旅游休闲、文化交流、商务会议、技能培训及生态居住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政府将投入1.15亿元用于前期建设。

项目的空间结构为“一轴、五板块”。一轴为紫砂陶小镇发展轴;五板块即,金:紫砂会展、培训配套板块;木:紫砂公园板块;水:鄂河生态湿地板块;火:紫砂工业板块;土:紫砂陶小镇核心板块。

规划区共分为11个功能分区,分别对接研学旅游、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全方位融入县域红色文化、黄河文化、中和文化,打造全县三大旅游板块枢纽节点,推动紫砂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税收5亿元,创造10000个就业岗位,三年内开放运营实现年旅游人数20至30万人次,远期目标游客规模50万人次。

为加强紫砂陶小镇建设,推动签约项目落地,乡宁县委、县政府全面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用最诚恳的态度、最优越的环境、较高效的服务,着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持续开展“政策兑现年活动”,落实民营经济30条,制定紫砂产业发展20条,推出“四个零”优惠政策(小镇土地出让县政府实现零收入,所有县内行政服务一律零收费,小微企业入园孵化三年零租金,证照办理全程帮办零障碍)、“四个一”服务承诺(只设一道槛,通过环评;只进一扇门,政务中心;最多跑一次,联审联批;只认一枚章,审批专章)、“三个一”服务(对到乡宁创新创业的人才,将提供“一笔启动资金”“一笔生活补助”“一个办公场所”),让县内外客商和专业人才在乡宁安心创业、放心创业、倾心创业,在投资兴业中共享乡宁紫砂陶产业发展成果。

奋楫扬帆再出发,勇立潮头谱新篇。乡宁县迈上了由煤炭向紫砂转型的新征程。

历史 见证着荣光

曾经,这里因紫砂陶器而久负盛名。

仰韶文化时期,乡宁已能生产陶器,到汉代陶器生产更广泛,明清时期瓷器生产盛行,被列为贡品,以其原料优良、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的特点闻名全国。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乡宁紫砂陶器不仅畅销21个省、市、自治区,还出口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曾有“南宜兴、北乡宁”的美誉。“当时,我们生产的六方平口花盆和低腰盆景被评为省优质产品,还有多种器具在全国和省级展销会上都获了奖。”现任乡宁县紫砂产业办公室负责人陈孟发饶有兴致地向记者介绍乡宁紫砂陶器产业的辉煌历史。

乡宁紫砂陶的繁盛有赖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储备,但把这些静态的原矿变为一件件极具文化特色、富含艺术美感的手工艺品,这才是它真正的魅力所在。

乡宁紫砂陶魅力的背后有一个关键人物——王致明。1974年,为响应国家发展轻工业的号召,乡宁县为组建西坡陶瓷厂紫砂车间(1977年迁入县城,改名为乡宁紫砂厂)开始招工,王致明任厂长,“咱是华北地区排名前列家,没有经验可循,必须走出去学习。”1975年正月初七一大早,王致明带着3个工人踏上了前往江苏宜兴的火车。

“那个年代,技术保密,人家不让我们进厂,别说学习了,参观都不行。”被堵在宜兴紫砂工艺厂大门外,王致明不甘心,“来一趟不容易,不能白来。”住在工厂附近,王致明每天在边来回踱步,琢磨进厂的法子。他注意到有一艘船每天都要往厂里运原矿,于是他跳上船告诉对方可以免费为其进厂卸货。“卸完货我在厂里找生产科科长的办公室,认准哪个是科长后我就在工厂门口等人家下班。”胆大心细的王致明又跟着来到了科长家,帮忙烧水、拖地,“潘科长,我看看你做壶吧。”一连去了几天,对方被王致明的执著和诚意所打动,和厂里沟通后,王致明“光明正大”迈进了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大门。

六个月学习归来,王致明还带回了三位工艺师,其中时任浙江长兴县紫砂工艺厂总辅导的谈干儒举家迁到乡宁,他为乡宁紫砂手工成型培养了大批人才,1978年进厂的李秋萍就是他手把手带出来的。严师出高徒,1979年李秋萍所制作的腰线花盆出口日本,被外贸部门定为免检产品。“整件产品不拆包检查,这是对咱们产品和工艺师技术的认可。”时至今日,王致明回忆起乡宁紫砂走过的那段既艰难又充满荣光的时代依然会觉得心头一颤。

1981年9月25日,新华社刊发了一篇题为《中国陶瓷之三——新兴的山西乡宁陶瓷》的消息,文字内容如下:华北山西省乡宁县在8年之内,发展成为仅次于江苏省宜兴的中国主要紫砂陶器生产地。这里每年生产茶具、花盆、蒸汽锅等12万多件,仍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无法亲历那个时代,却依然能从这篇新闻报道中感受到属于乡宁紫砂陶器的傲人风采。却不曾想,随着乡宁煤炭产业的突起,紫砂产业趋于沉寂,2008年乡宁紫砂厂作为乡宁当时硕果仅存的一家紫砂厂永久关停,乡宁紫砂陶器的荣光成为历史,也成为王致明放不下的心结……

传承 续写着荣光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如今乡宁紫砂产业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紫砂陶产业将成为继乡宁主焦煤之后,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又一新引擎。这对创业投资者来说是难得的‘乡宁机遇’。”在前段时间召开的2019乡宁(太原)紫砂陶小镇发展论坛暨招商引智推介会上,乡宁县委书记樊洪平字字铿锵。这番诚意十足、决心十足的推介语让王仙鹏信心满满。

王仙鹏从小在乡宁紫砂厂边长大,他上下学路过总要去厂子里看老艺人做工,看着看着就忘记了上学、看着看着又忘记了回家……这一看就从小学看到了初中,看到了厂子关停,对紫砂那份独特的情怀也随之深深藏进王仙鹏心里。

近年来,乡宁县委、县政府提出“振兴乡宁紫砂”,打造北方“紫砂之都”的远景规划后,王仙鹏儿时的紫砂梦被点燃了。“现在我也有能力去传承这份产业,不想让童年的记忆真的成为记忆。”王仙鹏萌生出投资紫砂产业的想法,他敲开了王致明的家门,“老厂长,和我去趟宜兴吧。”看着眼前和自己当初当厂长时年龄相当的王仙鹏,王致明仿若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到了宜兴,我们看展览,拜访紫砂行业的领军人物和工艺大师,又走访了民间紫砂工作坊和手工艺师傅。”晚上12点多回到酒店,王致明说了这样一番话,“排名前列,中国的英文是China,世界认识中国是从陶器开始的。第二,拿泥土换黄金,何乐而不为?第三,虽然老紫砂厂已经关停多年了,但我依然觉得这个产业有发展前途。”老厂长王致明还告诉王仙鹏,和曾经的煤炭黄金时代不同,紫砂产业来钱没有那么快,但这份传统工艺值得传承。

于是,2017年,乡宁金砂紫陶工艺美术有限公司成立,王仙鹏把童年的记忆变成了现实。万事开头难,政府来帮忙。“政府有规划、有优惠,办证件方便顺利,还组织我们外出考察。大企业帮扶小企业,为我们提供资金、信息支持,大家抱团取暖。”王仙鹏的紫砂生意进展顺利,特聘高级工艺大师1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名,市级工艺大师3名,该公司传统技艺被列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公司在2018年被指定为国际马拉松运动会运动员制作奖品,2019年参加深圳国际交易会、广州交易会,所带产品销售一空,产品订单频频。

20岁就进入乡宁紫砂厂工作的李秋萍也已到花甲之年,如今,她在王仙鹏的公司里又拿起了工具,精心雕琢手中的每一件紫砂陶器。作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她还负责教授年轻工艺师。

老厂长王致明在王仙鹏背后默默为他鼓劲儿,李秋萍把师傅谈干儒当年倾心培养她的心血转而倾注在年轻工艺师身上,两代人中间不是代沟,而是诉不尽的紫砂情。

做一家有情怀的紫砂企业,这也是孙巧红、孙永强姐弟俩的初衷。

走进乡宁景韵鸿鹄紫陶工艺有限公司大院,一排排货架上摆放着数十种色泽不一的紫砂原矿,“这都是我上山采回来的样本,我试验了近60种,能做出产品的原料有20多种,带你们去生产间瞧瞧。”向记者介绍的是景韵鸿鹄的合伙人之一孙永强,也负责产品把关。

“做紫砂产品是个细活、慢活,原矿要经过晾晒,然后破碎过筛,将里面的杂质挑拣干净,再做成泥巴,泥巴经过一定时间的陈腐期变成成品泥巴才能做成初级产品,初级产品经过阴干、烧制才能形成最后的产品。尤其是烧制环节,一定要用火烧才能做出原汁原味的紫砂器具。”选料、做泥、成型、烧制,每个环节孙永强都要亲自参与,掌握制作的核心技术。

景韵鸿鹄是孙永强与姐姐孙巧红合伙开办的,2017年在当地政府号召企业、个人发展紫砂产业之初,从小就对紫砂工艺情有独钟的孙永强萌生了进军这一产业的想法,并得到了姐姐的支持。于是姐弟二人双双辞职,孙巧红负责公司筹建,孙永强只身南下去宜兴学习紫砂工艺。如今公司已步入正轨,但孙永强每两个月仍要去一趟宜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唯有不断学习创新才能让乡宁紫砂振兴繁荣。”

“陈主任,紫砂陶小镇建成后功能分区要合理布局,我们需要的场地面积要大一些。”弟弟专心研究紫砂工艺,姐姐孙巧红就包揽了公司的大小事务,采访间隙,孙巧红借机向与记者随行的陈孟发提出了要求。

“没问题,有啥要求尽管提,紫砂办就是咱企业的服务者。”陈孟发的话给孙巧红吃了定心丸。

“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广乡宁紫砂品牌,为企业创业、发展创造环境,我们只管专心做好产品。现在我们公司的花盆、茶壶、紫砂摆件等小器具都进入高端定制生产模式,我们正在研发紫砂餐具、人物塑像、浮雕等产品,未来要在紫砂陶小镇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特色园区。”在孙巧红看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紫砂陶小镇未来可期。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乡宁近30年的紫砂工艺生产历史培养了一大批热爱紫砂工艺、技艺精湛的专业人士,有省级工艺大师吴志文、市级工艺美术大师李秋萍、韩小梅……近年来,在乡宁振兴紫砂工艺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及民间能工巧匠加入了这个队伍,充实着乡宁紫砂工艺人才库。

坐在李秋萍身旁,23岁的牛颖听正聚精会神地做着茶叶罐的光胚工序。这个刚从设计专业毕业的小姑娘虽然入厂不到两个月,却深得师傅李秋萍的喜爱。“小姑娘心细有灵性,是块好料子。”李秋萍对她满眼喜爱,满是赞赏。而对牛颖听来说,做师傅那样的紫砂工艺大家是她的奋斗目标。

从小玩泥巴长大,18岁接受系统的紫砂工艺理论学习,24岁有了自己独立设计、制作的产品,今年31岁的工艺师谯光伟成为了乡宁引进来的紫砂工艺人才库的一分子。

“我学这门工艺时,三年时间师傅只让我做了一把壶,壶盖、壶把、壶嘴……每个部分都是无数次的领悟、摸索。”在位于乡宁迎旭东街的荀庐文化展厅,伴着氤氲茶香,谯光伟向记者讲述学艺经历,“除了制作工艺品,我现在承担的一个更重要的工作就是教授紫砂器具制作工艺,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来求学者,都可以免费来学习,这也是我与荀庐文化合作的契合点。”

传承紫砂工艺文化是每一位工艺师、企业的使命和担当。

已有10年厂龄的乡宁通洋紫陶工艺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市少有一家紫砂瓦生产企业,其生产的紫砂瓦、砖抗压力大,吸水率小,色彩丰富,是建材市场的标杆企业。乡宁县在规划时把该公司划入紫砂陶小镇范围内,以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带动更多乡宁紫砂企业进军建材市场,形成规模效应。

如今,乡宁紫砂产业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机遇,一批紫砂文化企业应运而生、茁壮成长,一批能工巧匠、工艺大师重振旗鼓,续写着乡宁紫砂的辉煌历史。

他们期待着,期待着紫砂陶小镇的盛大落成。

他们期待着,期待着万千宾朋上座品茗。

他们期待着,期待着乡宁紫砂闪耀新时代光芒!

记者 李卫红 荀丹薇

来源:临汾新闻网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